原标题:“海淘热”到“内淘热”的距离还有多远?
“双11”刚过,“黑色星期五”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购物狂潮。今年,国内消费者的“海淘”热情大涨,再次刷新了“海淘”交易纪录。天猫国际“黑五”成交额年同比增长超200%;网易考拉“黑五”当天销售额达到去年5.5倍;洋码头“黑五”狂欢节8分钟内,交易额突破1亿元。此外,亚马逊中国、京东、苏宁海外购、寺库等诸多跨境电商企业也都“捷报频传”。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相比,消费者跨境购物已不局限于传统母婴、美妆、保健三大品类。小到牙刷,大到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海淘”日用商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每年向国外出口大量纺织品、电子产品,日用商品。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本土的消费者却倾向于购买国外生产的商品呢?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可支配收入比重加大,越来越多中产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设计和技术创新有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与同类国外商品相比,国内产品在价格上一般具有较大优势,但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这里的“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耐用程度,还包含了产品的设计感,使用感,技术含量等因素。“海淘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缺失和企业观念的落后。
“海淘热”预示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如果消费品生产企业还是停留在以低价、同质化、技术含量较低的走量产品占领市场的观念里,没有及时对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新形势、新变化做出积极调整和战略转型,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
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其因势利导作用。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内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优质品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打造出一批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的中高端品牌,通过发起“品质革命”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相信未来,随着我国消费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舍近求远”通过跨境电商购买国外商品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海淘热”将逐步向“内淘热”转变。期待更多“中国智造”的商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