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是杜撰的吗?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大师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多部武侠小说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无数个夜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的侠客情结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感和满足感。而他笔下的众多人物,也成为七八十年代人崇拜的偶像。如郭靖、黄蓉、段誉、韦小宝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韦小宝的师傅,一代英豪陈近南。
“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除对韦小宝念念不忘外,对这位天地会总舵主也应该记忆深刻吧!在书中陈近南以“反清复明”为目标,他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处事公道、待人以诚但,但他的“愚忠”也成了他的致命伤,最后枉死于小人之手。那么小说中的陈近南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呢?
《鹿鼎记》中的陈近南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一号人物,当然他并不是韦小宝的师傅,也不是什么天地会的总舵主。真实的陈近南是有“台湾卧龙”之称的陈永华。
年轻时的陈永华,亲眼见到国破家亡,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他决心投笔从戎,以“反清复明”为己任。而此时的郑成功占据厦门,意图以厦门为基地,恢复明朝山河。于是就广揽贤才,明永历朝的兵部次郎王忠孝便将陈永华推荐给了郑成功。陈永华不善言辞,但一讨论时局形势,总能切中要害,而且处理事务果断,一切疑难问题,到他手中都迎刃而解。郑成功与他相见恨晚,兴奋的称赞说“复甫,真乃当今卧龙也。”不久便授予其参军的职位,并让自己的孙子郑克爽娶了陈永华的女儿。跟随郑成功之后的陈永华,感激其知遇之恩,对郑成功的复国大业殚精竭虑,尽心辅佐。
郑成功不甘心偏安一隅,产生了北伐的念头。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赞同北伐,他认为清朝刚刚入主中原,立足未稳,且国内的民心可用。若等清军羽翼丰满,局势安稳在行北伐,一定会困难重重,胜负难料。郑成功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辅佐世子郑经,并嘱咐说“陈先生乃当今名士,留下他辅佐你,一定要以老师的礼节对待他。”
郑成功病逝台湾后,其子郑经继位,对陈永华更加的器重,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向他请教,陈永华也全心全意的辅佐郑经。
第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国之基础教育为本”,为培育人才,增强国力,他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并亲自负责相关事宜,设国子监,建圣庙学院,创建自上而下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是在台湾推行科举制度的第一人,有力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台湾教育的创导者。
第二,重民生,强经济,督军务。“民以食为天”,在台湾的建设中,他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为立足点。颁布屯粮制度,让大米成为主要农作物,将甘肃甘蔗定为重点发展的农作物。教百姓煮糖晒盐,提高生活水平;教工匠烧砖,改善百姓居住环境;鼓励百姓里屯互保,强化社会治安。与日本、暹罗、安南等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督促军队开垦荒田,储备粮食,并要求百姓在农闲时进行军事操练。在他管理台湾事务期间台湾一直衣食无忧,军粮充足,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后见郑经意志消沉,已无大志,又受其他同僚的嫉妒排挤,在忧郁失落中染病去世。他死后清朝的翰林学士李光地向皇帝上书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收复,主要是因为有陈永华,现在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死亡,台湾的收复指日可待”。由此可见,陈永华对台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