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的网约车服务——“驴的出行”讲规矩才能有续集
近段时间,南宁街头出现了一种新的网约车服务——“驴的出行”,可以在网上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出行,被网友称为“滴滴打驴”。12月22日下午,南宁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驴的出行”接单客运经营行为涉嫌违规,已叫停相关服务。
“滴滴打车”作为网约车平台代表,在给公众出行带来便利并赢得消费者一定认可的同时,尚且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驴的出行”效仿“滴滴打车”,是一款以电动车为主的生活服务共享服务软件,只要有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都能在平台上赚钱,软件甚至涵盖出行打车,新车、二手车买卖等功能。不得不说,“滴滴打驴”想法不错,但在网约车进一步提升市场品质的前提下,以非机动车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被交通局依法查处之后草草收场,难免给人留下“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印象。
网聚非机动车从事营运,争议之下,不敢说没有创新,但必须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运行。从现实角度来看,无牌电动摩托三轮不好管理,而且入门成本低及驾驶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排除其在马路间任意穿插造成事故,影响交通安全;另一方面电动摩托三轮数量随此增加,会让本来就问题严重的城市乱停乱放现象雪上加霜。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之所以被社会接受,是因为他们创造了新的交通模式,而且与现有的交通规则并不背离,加上行业自我约束的存在,才逐步获得合法空间,而“滴滴打驴”显然有些走偏了。
“有些近的地方,出租车不愿意走,拥堵路段也不愿意走,真有了‘滴滴打驴’的话,会方便省事多了。”不少网友对此人性化创新服务平台合法化充满期待。“滴滴打驴”能否普及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合法化以及能否保障和提升安全性。如果说共享单车是通过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而成为日常出行工具的话,而拥有能更好更快速解决这一需求的“滴滴打驴”,不说拥有滴滴打车那样的成绩,至少可以弥补滴滴打车的市场空缺。
对新事物的监管态度应当“包容审慎”,其实很多新概念都似是而非,比如共享雨伞、共享板凳之类。“驴的出行”仅推出三天,其平台下载量就已近5000,而电动车注册量也将近500辆,说明其市场需求的表现力不俗。因此,与其一味地对“滴滴打驴”打压与调侃,不如认真思考下如何为数量庞大的市民出行需求找到现实可行的公共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