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住经济基本盘 四因素炼就中国经济强劲韧性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2021年将回升至7.9%。作为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世界银行认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和绿色增长的机会。笔者认为,世界银行的评价其实就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肯定。
那么,中国经济的韧性是如何炼就的呢?笔者认为,除了改革开放40多年形成的比较稳固、均衡的经济基本盘外,下面四个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前瞻性的复苏策略。这方面体现在“六稳”“六保”上。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之后,5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对“六稳”“六保”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六保”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必须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守住“保”这一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实现稳中求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落实“六稳”“六保”,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其次是货币政策及时、灵活、适度。在应对疫情时,央行迅速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推出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以及支持信用贷款发放。这些措施给受到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企业提供了及时帮助。
现在,这些政策有的完成了应对疫情的使命,已经退出了,有的是兼顾应对疫情和企业后续发展,比如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LPR等利率的下调,直达货币工具如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以及支持信用贷款发放,而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则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将是后续货币政策的施力重点。
第三是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
上面这些数字是财政部门为应对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而推出的举措。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政府,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第四是结构性政策以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整为重点。比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由30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商务部为牵头单位的国务院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这个联席会议制度,就是要解决当前遇到的外贸难题,调配更多的资源冲破种种障碍,实现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等工作都在有序开展。
上面四个因素不仅炼就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也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的催化剂。笔者深信,经过了疫情淬炼、迅速复苏的中国经济,必定会化解外部干扰,以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