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6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元气、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经过数年努力,“放管服”改革成绩斐然,“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现象明显改善。当前,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成为日常监管的基本方式。此外,多地基本实现“一站式”和“网上办理”,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走路”。
当前,“放管服”改革进入深水区。某种意义上,也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本次会议提出了一个目标,即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所谓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尊重市场规则。客观来看,过去几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权放得多却不精”现象。例如,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含金量不高,一些重要领域的准入门槛仍然过高。因此,本次会议再次强调,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不合理障碍,让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更便捷,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旨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是对部门权力的再“瘦身”,也是对政府“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考验。
法治化方面,则要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恒产者有恒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为了更好激励人们创业创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意在“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整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产权保护由弱到强,制度已逐步形成,但仍存在侵权成本低、维权困难、行政保护手段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继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国际化方面,要坚持扩大开放,加强与相关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如果说改革开放最初是“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那么如今则是要实现双向开放,“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推进。同时,从贸易的开放进一步拓展为制度的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航。中国也应抓住契机,推动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行更高标准规则,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
此次会议提出,“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其内涵正是如此。与前期的冗政削减、繁事简化等优化相比,下一阶段的“放管服”改革涉及的是理念之变、制度革新等,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
我们期待,随着“放管服”改革从事项优化转为制度性提升,市场主体能够更加安心、放心、专心于主业,进一步恢复元气,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